看似美好與温暖的戲劇作品《不夠善良的我們》,在一片正面掌聲中,似乎帶來某種我們不願直視的反照: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也曾不夠善良?一部影集的成功似乎不僅在於其故事情節的扣人心弦,更多的是在於它能否讓我們停下腳步,從中反思自身,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夠善良的我們》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在對待他人與自然環境時的無知或冷漠。
綠色低碳生活的倡導者,往往在每日的生命選擇中,試圖去遵循自然規律,這或許是一種善良的表現,因此,當面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問題時,我們往往會質疑,為何人類無法更加體貼地對待地球。然而,我們或許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環保行為背後的動機核心本質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抱有的何種期待,以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對環境的態度是否足夠真誠而善良。
事實上,台灣MyVideo的熱播作品《不夠善良的我們》,之所以能夠奪冠,不僅在於淺顯的收視傾向,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是它在揭示某些現實生活中的倫理困境和人性的挑戰。導演徐譽庭曾提到,他希望每位觀眾將這齣戲當作自身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每一次的不夠善良,或許都是一個成長和修訂的契機。
一如《不夠善良的我們》的情節設計,現實生活中的善良並非一時的憐憫或偶爾的施與,它更像是一種長遠持續的承諾、一種與生俱來的同情與關懷。例如,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國政府和企業在碰觸到環境保護議題時,是否願意以整體利益為重?是否能放慢經濟增長的腳步,考量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政策?
可能許多人會對故事中角色的選擇表示不解或不滿,例如簡慶芬與老公何瑞之(賀軍翔 飾演)的情感波動,這其實正映射出現實中許多家庭和個人面臨的兩難抉擇。對他人保持善意,對環境保持關愛,這不僅僅是個人道德標準的問題,更反映在每個日常決策中。例如,當我們選擇購買便捷但不可再利用的塑膠製品時,我們是否能夠意識到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對地球造成長遠的影響?
《不夠善良的我們》在戲劇的層面上,給予觀眾多樣的情感共鳴,但在更深一層的解讀中,它提供了一個反思的空間:我們是否真的心懷善意地走在遇到的每段旅途中?或許,我們並無法要求每一個瞬間的盡善盡美,但至少我們可以反思每一次可能的不夠善良而讓自己在未來的選擇中,更具省思地向前邁步。
從環境科學的視角來看,這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仁慈,它更是對地球資源的珍惜與尊重。人類與自然,乃至人與人之間,究竟是一種必然的利用選擇,還是能夠心懷善良的共同存在模式?這無疑是我們在經歷技術革新、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都需要不斷追問與反思的命題。
我們倡導的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營造出人與自然間和諧的關係。如果說,影劇作品能夠引發社會整體對善良的重新理解與轉變,那麼這樣的作品便不只是娛樂,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引領和反省。而《不夠善良的我們》在此扮演的角色,正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然而,正如導演徐譽庭所言。《不夠善良的我們》是否推出續作的篳驀未來,目前仍需留給每個正在探索自身人生旅途的觀眾。而我們,也需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不斷學習與探索,讓自己在每一個與世界交互的瞬間,能夠多一分體貼與理解,少一分冷漠與疏離。而這,或許正是《不夠善良的我們》所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