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與力:塞爾維亞的綠色專制與技術衝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塞爾維亞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外商投資為主導的經濟模式。

這種模式的建立使得外資,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在當地經濟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及影響力。隨著塞爾維亞的鉱業行業逐漸開放和擴大,外資企業看準了這一機會,相繼投入資金,對當地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Rio Tinto計畫在塞爾維亞投資27億美元,以開采擁有豐富鋰和硼資源的礦區。這一計畫的推動引起了當地居民的高度關注,甚至引發了抗議行動,這不僅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對社會穩定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

塞爾維亞政府尤其是由亞歷山大·武契奇領導的進步黨(SNS),視這一項目為加強與歐洲聯繫的關鍵。但與此相對的,許多當地的居民和環保人士則對此項目抱持異議。他們擔心一旦外資企業過度開采,當地的環境資源將被嚴重破壞,從而對社區的生存基礎構成毀滅性的打擊。

技術衝動(Technological Momentum)

在這一大背景下,不得不談論到一個重要的概念——技術衝動(Technological Momentum)。當外資企業在一些國家以技術優勢獲取經濟控制力,並逐漸滲透到各個層面時,該國家將面臨日漸增強的依賴性,最終導致不可逆的技術綠色轉型陷阱。正如分析家指出,鋰礦開采將會加劇塞爾維亞的社會不平等,加劇環境污染,並可能促使政府擴大其壓制性手段。

回顧歷史

這樣的經濟模式在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外匯收入和投資增長,但長期來看,卻容易陷入對單一經濟模式的過度依賴,削弱了國內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從這一意義上而言,如何處理好與外國投資的關係,成為了政府和民眾需要一起面對的重大挑戰。

環保運動的背景下

一些活動人士開始挺身而出,發聲反對被人們視為激進的開采政策。然而,他們同時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和威脅,如電話恐嚇、媒體攻擊甚至是行政打壓。這一切都指向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即在推進綠色轉型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需要保持民主制度的底線,防止任何形式的權力集中和濫用。

在歐洲範疇內

這一局勢也備受關注,特別是與歐盟成員國的互動成為其中關鍵的一環。隨著全球對鋰的需求激增,歐盟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而塞爾維亞等鋰資源豐富的國家自然成為其重要的合作對象,但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未必能夠忽視於此過程中的社會代價。

總結

塞爾維亞的鋰礦開發案例為我們揭示了一種「綠色專制」與環保轉型共存的複雜性。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產業的衰退與新興產業的崛起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時,如何平衡地區發展需求與生態保護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議題。若單純地從經濟利益出發而忽視了民眾的意願與生態後果,將會限制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真實的綠色轉型」應該是多方參與和合作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和諧共生的經濟模式。

附錄

  1. Fight Over Europe’s Biggest Lithium Mine Gets Geopolitical
  2. Protesters throw eggs at lithium mining company’s headquarters in Belgrade
  3. Beneath the Green Façade: The Links between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Green Transition Begin to Unravel
分享到:
日期: 2024-12-05